李成委员:
您提出的《推动城市道路命名更规范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营口市街路名称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特点
营口由于工商、金融、海河运输等行业繁荣发展,以及沟营(沟帮子至营口)、营大(营口到大石桥)铁路之便利,营口成为水路运输的大码头、东北第一个近代港口城市。在经济繁荣的同时,埠内居民区随之扩大。原有的没沟营、三义庙、唐官屯、青堆子、部家屯、五台子、贺家屯等小村落逐渐连成一片,居民区出现了以首户姓氏命名的刘家胡同、仲家胡同和以堂号命名的忠厚堂胡同、乐善堂胡同以及崇德里、德化里、安乐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营口经济迅速发展,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原来的市区沿辽河逐步扩展而成,东西狭长,唯一一条东西向马路(旧称一干线,今辽河大街)狭窄弯曲。为适应现代交通的需要,从1978年开始,重新修整辽河大街,并依次向南修筑东西向的新兴大街、渤海大街、金牛山大街、青花大街、东海大街等;之后又陆续开辟滨海大道、得胜景观大道、平安路、清华路、新华路、市府路、学府路、盼盼路、东新路、光华路、东升路、公园路等南北通道。
二、无法打破原有道路重新命名的原因
(一)现行法规对道路命名的要求
“太经里、太和后里(太和庄村)、兰桥里、井沿里(欢心甸村)”等名称属于历史形成的地名,系早期辖区派出所为规范户籍管理而编制的地址信息,主要用于辖区内的居民户籍登记。此类名称的形成有其特殊历史背景,符合当时的管理需求。根据《营口市门牌编码原则》第三条规定:“历史上存在按‘里’和小区编号的住宅和单位继续使用,将来随着城市改造,逐渐自行消除。”因此,对于现存沿用“里”的地址名称,目前仍予以保留,但新规划区域及道路命名不再采用“里”作为通名。《营口市门牌编码原则》第四条明确规定:“街、路通名按道路走向命名。东西向道路称‘大街、街、胡同’,南北向道路称‘大路、路、巷’;斜向道路视其两端连接情况及走向确定通名。”道路通名的确定需综合考虑长度、宽度、等级等因素,并严格分级管理。提案中建议的“里”作为通名,与现行法规中“大街、大路、街、路、巷、胡同”的层级体系不符,所以无法作为标准化通名使用。
(二)关于东风路、东升路拆分及更名的可行性
东风路、东升路、公园路分别建成于1972年、1933年和2002年,是承载城市记忆的重要历史地名,具有较高的社会认知度和居民情感认同。若拆分并更名,将涉及大量居民户籍、工商登记、不动产信息等民生事项的变更,可能引发群众生活不便及社会舆情风险。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关于“保持地名稳定性”的原则,历史地名需审慎调整。针对环形、马蹄形道路的命名问题,现行法规虽未明确禁止分段命名,但需统筹考虑城市管理效率与社会使用习惯。若将单一环路拆分为多段独立命名,可能导致导航混乱、地址冗余等问题,与“科学管理、方便使用”的命名宗旨相悖。
(三)城南地区保持名称稳定的必要性
1. 社会运行成本与民生影响
道路名称涉及居民户籍、工商注册、不动产权证、导航地图等社会运行基础信息。更名将导致大量行政证照变更、公共标识更换、数据系统更新等工作,需投入巨额财政资金,且可能引发群众办事不便、企业成本增加等问题。根据初步测算,仅城南片区道路全面更名将涉及超5万居民、2000余商户的地址变更,社会代价过高。
2.公众认知的渐进性与适应性
“知晓度不高”多为新开发区域的阶段性现象。智新街、智胜街投入使用时间较短(如智新街2018年命名),其知晓度下一步我们会加强标识引导、完善导航数据、强化社区宣传等方式提升。例如,杭州未来科技城“文一西路”初期知晓度有限,但通过持续宣传与配套完善,现已成为核心标识。
3. 城市治理的连续性与权威性
频繁更名易削弱地名管理公信力,引发“命名随意性”质疑。根据《地名管理条例》第十二条,“地名应保持相对稳定”。若因短期知晓度问题调整名称,可能形成“命名-更名”恶性循环,增加管理成本与公众认知混淆。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 开展地名使用评估
营口市民政局将建立道路名称使用效果动态评估机制,对智新街、智胜街等名称的公众认知度进行跟踪调研,若长期(5年以上)确因名称导致严重社会使用障碍,再依法依规启动更名程序。
(二) 加强新地名宣介力度
通过“营口地名故事”专栏、社区宣讲、走进直播间等方式,系统性解读道路命名逻辑,增强名称传播力。
(三)严格新命名审核标准
未来新建道路命名时,将公众知晓度、文化适配性等纳入前期论证,从源头减少命名争议。
(四)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在重大地名调整前,充分征求居民、商户意见,通过听证会、公示等程序降低社会风险,提升地名管理透明度。
再次感谢您对营口市地名管理工作的宝贵建议!我们将持续完善地名管理体系,兼顾历史传承与现代需求,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营口市民政局
2025年6月24日
联系人:司琳 15941755758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市政府督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