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桥市民政局 赵素馥
在我的家乡辽宁省大石桥市黄土岭镇老轿顶西山脚下,有一个周围被青山环抱,树木繁茂,资源丰富,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域特点的美丽村庄,叫吕王村。这是以烈士吕庆生、王希珍的名字而命名的村庄。早在74年前,在这美丽的村庄里发生了令人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的故事,关于他们的英雄事迹,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记得在我读小学时,就听说了两位英雄的故事,大家都为自己是吕王村人而感到自豪。每逢英雄牺牲纪念日、清明节等日子,我们都举行纪念活动,听前辈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
那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当时吕王村属原盖平县九区管辖。抗战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里的革命事业蓬勃发展,但斗争环境也十分险恶。为争夺东北,国共两党军队展开了生死相搏的大决战。盘踞在盖平县境内的地主武装卢家匪帮投靠了国民党反动派,并向我党领导地农村基层政权发动了猖狂的反扑,大肆抓捕和屠杀我党基层干部和工作队员,斗争形势十分严峻。
1921年出生的吕庆革与1896年出生的王希珍,在革命斗争的紧要关头,于1946年春两人投身了革命工作。1947年4月,他们到接官区工作队,吕庆余任民兵队长,王希珍任区工作队司务长。他们带领贫苦农民打土豪、斗地主,建立人民政权,开辟和建立巩固革命根据地。当时,敌我斗争形势错综复杂,接官区国民党清剿队活动猖狂,他们到头道沟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驻在头道沟万兴号,白天分散到各村工作,晚间或集会时回驻地。1947年9月11日晚,工作队队员们去东二道沟村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当日未归。吕庆余和王希珍带领五、六名民兵在驻地值班,半夜时分,乌云笼罩着家乡大地,天空不见一丝的月光,伸手不见五指,凛冽的寒风一刻不停地吹着,呼叫着,这时混进民兵队伍中的坏人与国民党盖平县保安队勾结开枪杀害了我们的革命战士吕庆余、王希珍。并劫走了王希珍保管的200块大洋,抢走了两支枪,放跑了关押的地主恶霸。他们牺牲时吕庆余年仅26岁,王希珍51岁。他们为建设一个民主的新中国,把一腔热血洒在了家乡的热土上,用鲜血与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
为了让大家永远记住两位英雄的名字,永远向两位英雄学习,家乡解放后,上级政府追认吕庆余、王希珍为革命烈士。为了纪念他们,1961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以烈士姓氏命名吕王,并将当时的头道沟村改名为吕王村。为了更好地纪念、安葬并宣传烈士事迹,1966年5月1日,在北山松树下立碑,并命名为吕王烈士纪念碑,2013年9月,在黄土岭镇吕王村东山脚下,重建了吕王烈士墓。
时光荏苒,历经岁月的磨洗,两位英雄的故事已变成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家乡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两位烈士的两位英雄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的家乡人的勇于奋进,拨动着群众的心弦,唤醒着百姓的记忆,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使红色基因在家乡代代赓续,光荣传统在这里历久弥新,革命精神在家乡发扬光大。家乡先后涌现出:公安革命烈士胡昌茂等多位英雄人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要代代相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为此,大石桥市政府为了更深刻地挖掘“吕王精神”内涵,赓续红色基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史鉴今、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2019年底,在市气象局和七一村驻村工作队共同努力下,在两位烈士生前战斗过的地方,邻近吕王村的七一村筹建了红色文化展览馆。七一红色文化展览馆被省委宣传部评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月21日,七一红色文化展览馆经过升级改造后重新开馆,开辟了我市党史学习教育新阵地。
党史馆的开辟,不仅展示了我市开展党史主题教育的举措与成果,也号召广大人民铭记党恩、不忘初心、忠诚向党,用履职尽责、顽强拼搏的实际行动,检验党史主题教育成果。时刻告诉每个人不要忘本,要牢记使命,在振兴民族之路上,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千秋万代都铭记英雄的名字,永远铭记他们的英雄的事迹,记住是他们的鲜血浸润着这块淳朴的土地。 深知他们的初心就是我们的初心,要听党话,跟党走,要用实际行动告慰先烈,用生命打下的江山,迎接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明天。